2007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紧贴地方产业与文化特色,开设“三瓯一木”(瓯塑、瓯绣、瓯窑和木活字印刷)等非遗文化课程。为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多部门联动成立国家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2011年,学校五大工作室入驻,逐步形成校地合作、部门联动、团队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架起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桥梁,开始文化育人实践探索。2015年,学校以解析木活字印刷技艺为切入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等系列研究项目,开始理论探索与研究,全面提升专业育人水平。
2018年以来,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人才培养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教师队伍“主力军”、课堂教学“主渠道”,针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够鲜活系统、不能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化成长中的兴趣点,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思政育人元素不能有机融入课程让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中思政要素融入角度不巧,不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的问题,科学甄选、系统构建了体现“四个自信”的地方特色思政资源库,从中萃取思政育人元素,持续建设与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并以“两库”建设为推动,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高职课程思政的推进体系,即:校地合作、部门联动、团队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研究引领、育人中心、项目驱动的师资能力提升策略,基因解码、案例设计、示范建设的课程思政资源开发路径,强化设计、做实改革、分类融合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成果经历了前期探索(2007年—2015年)、实践总结与理论提升(2016年—2017年)和成果应用推广(2018年—2022年)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校地合作,甄选特色资源,分类构建地方特色思政资源库
基于校地合作,与市委宣传部门、政研室、社科联联合成立区域文化、刘基文化、温州商人等专门研究机构。采取田野调查、专家推荐、文献检索等方式,甄选具有潜质的地方特色资源。利用温州浙南革命文化资源、区域非遗文化资源、温商创业文化资源等,对照价值塑造点,提炼思政元素,构建涵盖“四个自信”和职业素养在内,包含五大主题、15个亚类、34个基本类型、1200个元素点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将分散于各地、沉睡于古籍档案里的地方特色资源系统化集成为丰厚的思政资源。
资源库涵盖面广、内涵丰富、要素鲜活、贴近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形容得出。从中萃取思政育人元素,与专业技术技能融合,以地方特色思政育人元素引领浸润整体课程体系建设,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立足地方、扎根本土、深入生活,学生的共情度和响应度更高。实现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对教学资源的补充、提升和有机融合。
团队重组,萃取育人元素,持续更新课程思政案例库
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多部门联动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调推进教学与科研攻关。遴选校内N名专业教师、1名思政教师,聘选专业领域的1位劳模(或大师、工匠),组成“N+1+1”分工协作式团队。按融入机制、培育路径等分类立项一批课题,研究重点和难点问题。“面向职业,彰显能力”,将专业属性与育人主题结合,开发涵盖八大专业群、37个专业、185门核心课程的技术技能与思政元素适配表。编写融合地方特色资源的应用指南1套、课程思政融合应用案例287个。以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引领,“点—线—面”梯度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构建涵盖适配表、案例集和示范课程在内的课程思政案例库。
以育人为目标,以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合应用为手段,教师致力打通从地方特色思政资源库到专业技术技能的融通渠道。通过分类立项课题与资源开发,提升了课程思政团队的研发能力;通过联合攻关与项目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孵化,形成了梯度递进的示范效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融合应用,开展有效课堂认证,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
出台有效课堂认证方案,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必备指标。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嵌入落实课程思政元素。创新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基于通识类、商科类、工科类、艺术类等不同类别,根据教学过程、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推进教法改革,提升课程思政活力。
通过有效课堂认证,明确了课程思政要求和评价指标,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开展教学改革,实践了灵活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自然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贯穿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把课程思政育人提升到“如盐在水”的境界,建构了以课堂为中心的学校、教师、课程、课堂、学生“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实施新方案。
根据推广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反馈,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提升了教师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使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更加鲜活,探索了灵活的课堂实施方法。使学生“启智润心有泉源,铸魂培根有土壤”,专业学生“察器求道、转识成智”,职业素养明显提升。成果在全校37个专业全面推开,覆盖2010—2022届全体学生。毕业生质量调查显示,2022届毕业生较2010届毕业生而言,对母校的满意度提升了22%,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38.1%,实践教学效果提升了40.9%,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了34.1%。
学校出版专著《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完成《强国之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汉字学解读》《汉字鉴赏》等著作5部。“海报设计”和“木活字印刷术传统技艺”两门课程入选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师生共创的瓯塑作品《雁荡秋色》入驻北京人民大会堂,9件融入地方特色的师生作品被省博物馆收藏,制作创意非遗作品97件。学校在北京大学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全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及全省高职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上作主旨报告。多家主流媒体对学校立足地方文化的特色办学实践作了特别报道,成果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建设可供推广借鉴的经验。“基于地方特色资源构建高职课程思政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获浙江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杨松涛 夏正超 任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