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创新引智基地执行主任;耿乐乐,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资助(B20073)
原文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一期6-13页。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及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大任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解决产教脱节问题的创举,对于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主动服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尚处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及理念、主要建设任务、参与建设主体分析、学院主要职能确定、学院组织结构设计、学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学院建设成效评价等七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现代产业学院 产业发展 工程教育 多方协同 产教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迫切需要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加强对新一代产业技术的研发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重组和升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及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重大任务。
培养卓越工程师和服务产业发展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重要任务。2022年3月,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正式启动,这一国家行动旨在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1]“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要立足我国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洞悉全球产业发展态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成为我国传统产业变革、新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维护的开拓者和引领者”。[2]这就要求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中要解决产教脱节的关键问题,遵循工程人才培养规律,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为工程人才成长提供真实环境,推进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解决产教脱节问题的创举,对于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和主动服务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尚处探索阶段,仍有许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及理念、主要建设任务、参与建设主体分析、学院主要职能确定、学院组织结构设计、学院运行机制建立和学院建设成效评价等七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校、企业、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相关主体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要围绕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区域或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明确建设方向,并将其分解为明确的建设任务,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的实现。
1.建设目标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以满足不同参与主体的诉求。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是以服务和引领区域或地方产业发展为宗旨,一方面不断优化相关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另一方面持续开展产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转移,推动现有产业转型、改造和升级以及促进新产业的形成,成为成果转化基地、推动产业发展基地和新产业孵化基地。
2.建设理念
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新探索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形态,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以全周期工程教育、产业需求导向、多方协同共赢、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进行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创新。
(1)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
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就是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过程中,将工程问题、工程意识和工程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现代产业学院必须贯彻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能力。这就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在课程设计与整合、教学方式创新、学生实训实习、工程伦理与职业道德嵌入等方面贯穿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
(2)产业需求导向理念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这就要求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首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重中之重,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以产业需求导向为理念,从学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制定,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组织和实施,到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都要围绕产业发展具体需求、产业面临实际问题而展开。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要围绕产业通用技术和企业具体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全面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能力。最后,在社会服务方面,现代产业学院必须面向产业,服务所对应产业的所有类型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科学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等。
(3)多方协同共赢理念
现代产业学院打破了以高校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吸引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多个主体参与,只有多方协同共赢才能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多方协同共赢理念要体现在参与主体动力、价值观、需求、利益等方面。动力协同就是要实现参与主体动力契合,将不同主体的参与动力转化成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动力。参与主体还必须在价值观方面拥有共同追求,努力扩大合作过程中的共有价值观,淡化不一致的价值观对合作的影响。参与各主体的需求和供给应该相互对应,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产生资源优势效应。参与主体利益共享也是多方协同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需要关切彼此的利益,实现共赢共享,从而为多方协同创造条件。
(4)可持续发展理念
服务产业发展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典型特征,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现代产业将需要适应性地转型、改造和升级,这就需要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在与产业保持与时俱进的同时,在适应产业发展和引领产业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最终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为卓越工程教育培养和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和支撑。同时,现代产业学院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主体和多个主体,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为原则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使建成后的现代产业学院能够正常运行和有效运转,需要完成以下主要建设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多方协同长效机制建设、组织文化建设等。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面向现代产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强调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和培养目标的产业导向性,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改变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方面的探索,逐渐形成行之有效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2.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具备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训实习平台或基地,以及用于产业技术研发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大型实验平台或综合实验室。这些实训实习基地、实验平台和实验室的建设方式需要有所创新、灵活多样,总体建设原则是:由高校主导,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各级政府支持。既可由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共享平台,也可由高校联合多个企业共建通用平台,还可基于高校或企业已有的相关实验资源进行扩建或改建,各级政府可以提供政策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建成后的实训实习基地、实验平台和实验室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通过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嵌入完整产业链、对接企业生产环节,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②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功能,能够满足多方需求,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3.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专兼职教师队伍是由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的教师团队,主要表现在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工程创新能力、显著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从而胜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需要。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为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而努力。为此,需要建立校内外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一方面选聘行业协会、各类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完善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另一方面选送高校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健全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和交流合作机制。
4.多方协同长效机制建设
现代产业学院必须构建高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要大胆进行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共治共管等治理模式,授予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需的资源配置权力,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增强现代产业学院自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组织的精神支柱,起着凝聚和激励组织成员的作用。组织文化是组织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逐步沉淀而形成的,是组织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产业学院应该构建支持多方协同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文化,包括共同的价值观、发展理念、行为规范、组织精神、组织形象等,涉及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精神层面应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理念为核心为其他层面提供思想基础,制度层面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为追求,规范和约束其他层面的建设,行为层面是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在行动上的表现。
此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专门的物理空间,一般而言,现代产业学院应建立在现代产业企业相对集中的高新技术园区或产业园区,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优势和地理位置临近优势,使高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能更好地开展合作,而且有利于降低合作各方的沟通和协作成本。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土地政策支持,建设开放共享的物理空间。
例如,瑞典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围绕生产制造、电子批发贸易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三大电子工业领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北郊建立了被誉为“移动谷”的Kista科学城。为满足电子制造厂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与斯德哥尔摩大学在Kista科学城共同建立了信息通讯学院,该学院到2012年有6000余名学生。Kista科学城专业人才的快速流动和产业集聚效应,使瑞典其它地区的电子企业也纷纷迁入,发展成为以无线通信为主导的全球信息通讯产业集群区。到2012年,Kista科学城聚集了4600多家公司,65500名科研和技术人员。[3]因此,高新技术园区或现代产业聚集区是现代产业学院建立的理想场所,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流动和产业聚集效应。
现代产业学院是按照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由高校、企业、政府、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共同参与而建立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新形态。参与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各参与主体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图1)。
高校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首要参与主体。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是现代产业学院主要目标,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第一要务,因此高校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最重要主体。现代产业学院在包括招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习评价等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均发挥着主导和核心作用。高校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经费等外,同时能为企业提供开展科研需要的人员、设备和平台等资源及技术咨询服务,为政府提供产业发展研究、政策制定和决策支持服务,为行业组织提供发挥纽带作用的平台。现代产业学院为高校提供真实工程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基地、校外兼职教师及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高校在产业界的影响力等。
企业参与是现代产业学院最重要的特征,是现代产业学院面向产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和开展产业技术研究的重要前提。企业能够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研发平台等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工程实训实践岗位、真实工程环境和真实工程问题、企业文化、兼职教师等。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企业带来的利益包括提高其社会影响、声誉及其在行业内的地位、拓展与高校在其他领域的合作等[4],还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持,有利于企业技术研发、形象宣传、产品营销等。因此,实力雄厚的企业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如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的中南大学轨道交通产业学院和西南交通大学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分别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离不开政府部委或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在资源分配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直接参与主要包括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专门建设用地、通过设立相关项目提供资金、参与多方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完善与建立产学研合作中介体系等。政府的间接参与主要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引导、完善法律体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性等。简言之,政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资源分配、制度保障等。政府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所获得利益包括通过培养产业需要的工程人才支持政府产业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未来新工科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来为政府产业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5]
行业组织也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行业组织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利益相关各方之间搭建协调与沟通的桥梁,促进多方协同育人目标和促进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首先,行业协会能够通过信息沟通和交流,加深企业与大学之间对相互诉求和优势的了解,深化双方可持续的深度合作;其次,行业组织能够为参与各方提供所需的当前和未来信息及必要的技术指导;第三,行业组织能够通过高校出面为其他各方组织相关教育及培训活动。行业组织通过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高了自身在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影响力,同时为自身发展获得了相应的资源。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还要根据需要吸引科研院所参与。我国科研院所数量较多,科研院所主要从事重大前沿基础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研究内容与当前或未来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密切相关,旨在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科研院所能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前沿性的技术,包括先进实验条件和高水平技术指导等。科研院所能够利用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技术产业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同时还可以利用高校和企业的人才聚集优势开展其他相关合作。
企业和高校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主体,其他主体的参与对于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如何选择现代产业学院参与主体取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和实际需要,如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之一的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是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新型研发机构、长安镇政府、行业协会等不同类型主体合作共建,企业与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投入的经费比例约为5∶3[6],各个参与主体均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发挥自身作用,并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满足了自身的利益诉求。
为了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进行现代产业学院组织结构的设计,需要分析和明确现代产业学院的职能。现代产业学院的职能是指现代产业学院所应发挥的功能与作用,需要完成的任务、工作和责任。培养造就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使命,围绕这一使命,现代产业学院的职能具有多重性,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培养造就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为相关产业培养亟需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领军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首要职能。现代产业学院要充分整合参与主体各方教育教学资源,按照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标准、制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营造有利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环境,使以企业为主的相关各方全程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包括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教学评价等过程,使学院各项工作都能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这一核心职能开展。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现代产业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诸多优势,有利于摆脱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来源单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导师、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文化等;另一方面,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能够以现代产业学院为依托联合开发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培训机会。因此,创新创业理应成为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职能。
3.产业技术研究和改造
现代产业的竞争往往集中表现为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推动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是产业得以不断发展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就需要将产业技术研究和改造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完成。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上具有独到的优势,行业企业在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上具有天然的条件。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平台,集产、学、研、创、转、用于一体,就能够实现在产业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改造和升级。
4.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现代产业学院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实践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能够承担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职能,实现科研成果从大学和科研院所向行业产业的转化。将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职能,不仅有利于破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的难题,还有利于实现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如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将成果转化与应用作为重要职能,打造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紧密衔接的“双创”载体,建立了“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链条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载体,形成了“标准+定制”“普惠+增值”的多元化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已经累计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培育科技型企业一百多家。[7]
5.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孵化
除了技术的改造和升级因素外,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转型、改造、重组和升级以及被新产业所替代。因此,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充分利用多主体合作平台,加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充分发挥多主体参与的优势,密切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关注和重视当前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动向,积极主动地参与推动现有产业发展相关方面的各项工作,包括整合产业现有资源、培育产业生态圈、构建产业创新体、支持区域构建创新创业培育平台,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及孵化新产业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综上,现代产业学院与高校普通二级学院在职能上有所不同,集中体现在与产业密切对接、面向产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同时积极促进产业的发展。如在已公布的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中,西南交通大学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提出了建设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学生创新创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打造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人才聚集地、创新策源地和产业新高地,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8]东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将职能定位于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着力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急需、国内稀缺、熟悉机电软控的跨专业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9]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载体,其组织结构是指现代产业学院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具有三个基本功能:①有利于凝聚各参与建设主体的资源和优势、形成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合力;②有利于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决策并实现建设目标;③有利于主要建设任务的完成、各项职能的履行、日常工作的推进。
虽然现代产业学院组织结构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但必须满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设任务的完成和各项职能的履行,同时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一般而言,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结构可以由三个层级构成,如图2所示。
第一层级为董事会或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来自企业、高校、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组织的代表所构成的董事会或理事会为学院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学院发展方向、战略以及重大事项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学者、行业专家、政府人员等组成,主要为学院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
第二层级为院长。院长由高校派出,可以是董事会或理事会的成员,在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落实董事会或理事会的重大决策、负责学院的发展和运行管理。可配备来自企业或其他参与主体的2~3名副院长,协助院长工作。
第三层级包括综合管理部门、人才培养部门、产业服务部门。综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院日常行政事务、学院人事组织与管理、参与主体间的沟通与协调。人才培养部门和产业服务部门均由来自各参与主体的专家和业务骨干构成,主要负责完成现代产业学院的核心目标和职能。人才培养部门全面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项工作,包括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实训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及安排教师和组织学生产业技术研究和改造;产业服务部门,主要负责产业技术研究和改造、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产业转型升级与新产业孵化等。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机构的运行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保证运行规范、顺畅、高效和灵活。
现代产业学院各项职能的发挥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需要满足三点要求,才能基本保证现代产业需要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实现其建设目标:①能够充分调动参与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有利于参与各方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协同;③立足长远,能够长期、持续、稳定、有效地运行。基于上述三点要求及现代产业学院的特性,可将其运行机制分为目标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图3)。
1.目标机制
目标机制是确定现代产业学院中长期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以引导各项工作开展和履行各项职能的一种机制,是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的灯塔,所有运行过程都必须围绕目标机制进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确定学院使命、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制定中长期目标;②将中长期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③在学院运行过程中对目标实现情况的跟踪、反馈和调整。第①方面的工作需要反复征求各参与主体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最大限度凝聚各方共识;第②方面的工作要求分解细化后的目标能够成为相关部门和人员可操作、可评价的目标;第③方面的工作是在学院运行过程中对目标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在中长期目标期内构成循环。
2.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决策机构,统筹学院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包括决策主体和决策行为。决策既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起始环节,又贯穿于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精干、各方参与的决策机构。例如,构建由高校、企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派出人员共同组成的现代产业学院决策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高校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共同担任;高校方面的参与人员包括校内各个部处和相关院系的负责人;企业方面的参与人员包括企业相关部门,如产学合作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生产技术部门等;政府、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参与人员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如首批现代产业学院之一——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构建了由常州市政府、常州大学、阿里云、中软国际、慧科教育、昆仑数智等校政企多方参与的决策机构,行使现代产业学院对建设过程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权。
3.执行机制
执行机制主要由横向或纵向执行机构或执行体系构成,主要负责决策机构重大决策和计划的落实和执行,现代产业学院执行机制的运行直接关系到现代产业学院目标的实现。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各主体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组成多方参与的教学团队,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共同负责日常教学运行、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作用,包括高校教师、学生的作用,加强相关职能部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在产业技术研究与改造、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孵化等方面制定系统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并予以认真落实,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同时发挥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4.协调机制
沟通与协调对于由多主体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起各个参与主体之间信息共享基础上的沟通协调机制,以达到以下四方面目的:一是参与各方能够及时地共享多方合作的最新信息,包括工程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二是能够解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各主体利益诉求的冲突等;三是能够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工程人才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变化,对相关工作做出调整;四是能够有利于形成各参与主体之间互信稳定的合作关系。
沟通协调既要通过正式关系,又要运用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如契约协调,是通过正式契约关系建立起来的,对参与各方约束性较高;非正式关系协调依赖于不同类型组织之间的信任,通过协商解决现代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各主体会自觉在满足多方利益情况下达成一致。
5.保障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需要相应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经费保障制度、师资评聘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首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保证现代产业学院有包括来自高校、企业、行业组织和地方政府等的稳定投入。其次,建立师资评聘制度,包括:①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的制度;②专职教师的评聘、任期和年度考核标准;③兼职教师的聘任和管理办法;④开设“工程型”教师职务系列等。在师资评聘制度方面,尤其注意具有工程实践师资的选聘,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科教师队伍中有60%的教师拥有工业企业工作经验,同时很多在工业领域取得成就的教师被聘任为亚琛工业大学全职教授。第三,建立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①学生到企业学习和实践的规定;②获得学位必须具有的实践学分要求等;③学生实训实习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和制度等。
正在建设中的一些现代产业学院尝试构建了运行机制。如东莞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长安学院建立了理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院长办公会等定期议事机制,合理划分各方权利与义务,以多方协同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构建有利于实现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正在建设中的现代产业学院在运行机制构建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未来的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仍然需要围绕运行过程在目标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为现代产业学院持久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为了发现和改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形成可推广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模式,需要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进行评价。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评价应以建设目标为评价标准,全面审视和检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一方面对达到建设目标要求之处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找出与建设目标要求存在差距之处,明确需要改进和完善的环节,为下一阶段的改进提供依据。
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评价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宏观层面评价主要是整体上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目标完成情况、职能履行情况、整体运行情况等进行全方位评价,涉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实习实训平台建设、实验室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设备改造升级、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孵化以及现代产业学院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微观层面是对现代产业学院各项职能的每个环节的效果和质量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人才培养维度各个环节的评价应作为评价的重点,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外活动、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方面,涉及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活动安排、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评价主体选择需要多样化,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全方位评价,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现代产业学院评价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类型选择相应的评价主体。可作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评价的参与主体包括各级政府部门、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企业相关部门、用人单位、以毕业生为主的校友、兄弟院校的专家和教师、社会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机构、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立体化审视和评价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
在进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评价时,应该考虑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数据收集方式,以利于评价主体客观便捷地提供自己的评价意见。按照现代产业学院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政府部门对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的评估,以及为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和激励提供依据。形成性评价主要用于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和总结经验,及时发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从而保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运行能够按照所设定的目标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