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军工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等育人资源,实施“文化铸魂”工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培育新时代优秀工匠人才。
一、传承红色军工文化
一是共建“12331”五大文化育人载体。学校出台《军工文化育人实施方案》,实施军工文化育人长效机制,以切实发挥校园文化功能为核心,依托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开发利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优质文化育人资源,实施五方联动,系统共建了“12331”五大文化育人载体。即一馆(国防科技展馆),厚植爱国情怀;两廊(工匠文化走廊、军工文化长廊),培养敬业情操;三场(砺剑广场、吴运铎广场、工匠广场),塑造精业品质;三基地(德育基地、美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强化综合素养;一中心(红色匠心网络资源中心),融通线上线下,构筑浸润式文化育人环境。学校获首批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陕西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二是构建链条式文化融通育人路径。通过挖掘撰写“把一切献给党”等军工故事,开发《军工文化教育》等课堂教学资源,构筑军工文化教育“教学链”;凝练形成“弹药总装工”等军工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构筑军工文化教育“实践链”;收集“歼-7”等军工实物,开发环境育人资源,构筑军工文化教育“环境链”。以“忠博武毅”国防职教精神为引领,通过“军工故事+军工案例+军工实物”,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构建具有军工特色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育人”全过程育人实施路径;立足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技能人才需求,构建军工高职院校“教学链+实践链+环境链”链条式融通育人路径。三是文化铸魂亮点突出,社会美誉与日俱增。学校荣获全国机械行业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单位、红色故事宣传推广贡献奖单位,以及陕西省双拥模范单位、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获批陕西省首批优质兵员储备基地、陕西省关心下一代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获评全国机械行业政治思想文化建设优秀案例1项、创新成果2项,连续5年荣获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光明日报、陕西电视台、西安市电视台等权威媒体报道学校军工文化育人成果50余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吴运铎雕像广场
二、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一是共建文化育人平台,打造地域文化研创阵地。学校立足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宝鸡市凤翔区西府民俗艺博园等建立非遗传承实践教育基地3个;与鄠邑区文化单位共建民艺大师工作站,搭建“校内导师工作室+民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企业设计师工作室”的“三师工作室集群”育人平台,引入5位非遗传承人、6位民艺大师和3家优质文创企业进校,建设专兼结合、行企校融通师资库,以地域文化推广普及、创作实践、创新开发为工作主线,打造地域文化研创阵地。全年共开展非遗工坊实践活动5期,民间美术创作实践3期,参与学生500余人,设计地域特色文创作品近200件。二是优化文化课程模块,提升地域文化认同感。开设《中国传统艺术》必修课,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户县农民画》《关中剪纸》《长安泥塑》等10门公共选修课,打造地域文化课程群。探索实施“文化解读”和“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关中地域文化核心要义解读为主线,重点向学生讲授其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和创新匠心文化;实践教学依托文化育人平台,开展民间美术创作实践、非遗项目考察调研、写生实践等教学活动,创作以传统绘画、传统手工制作、电脑艺术设计、视频制作等形式的作品500余件,并通过“一课一展”品牌工程汇报和展示课程成果,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涵养学生品格,培育工匠精神。三是拓展文化实践路径,推动地域文化创新性发展。发挥学生实践主体作用,以设计大赛+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参加“关中罢节艺术忙”,绘制大型乡村壁画、制作忙罢节宣传片;参加“鄠邑区农产品电商包装设计大赛”,挖掘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设计作品200余件,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受邀参加“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陕西·西安鄠邑)联展活动,创作“五谷丰登”等文创产品,提升文化实践层次,在学生掌握地域文化知识的同时,与专业技术技能进行结合,探索地域文化实践的商业化路线,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实现文化育人目标。
学生设计文创产品
与凤翔区西府民俗艺博园、南小里村木版年画传习所建立非遗传承实践教育基地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举措。我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思政课中充分融入红色文化,从理论与实践维度、历史与现实等维度出发,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一是丰富教学内容。发挥“政行军企校”多元主体作用,依托陕西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使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重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融入红色故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助力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二是创新教学模式。建设“理论+实践+网络+社会”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多措并举,融入红色文化。组织学生开展“讲红色故事”演讲比赛、录制红色文化主题短视频;深入红色基地考察调研等,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将线上线下充分结合,用红色基因启迪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准则和行动指南。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军工文化、行业企业文化及其蕴含的育人资源融入校园、长入专业、渗入课程、进入课堂,学校典型经验做法得到业内认可,品牌效应凸显。《文化赋能 三师共育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军工文化涵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与实践》荣获职业院校第二届红色故事大赛论文二等奖;红色故事视频作品《把一切献给党》荣获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三等奖;《军工背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传承和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获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地域民间艺术在高职院校美育实施中的路径探索——以户县农民画为例》入选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优秀案例;《共建民艺大师工作站 共育文化传承职业人》获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与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二等奖;《“画美乡村 服务三农”壁画项目》获陕西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三等奖;学校文化传承项目获“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
(供稿:党委宣传部、艺术与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邓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