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新闻

2013教育改革措施破冰前行 回应热点难点问题

时间:2013-12-24 22:58:05 来源: 作者: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奕湛) 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督查;全国各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陆续出台……

2013年,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破冰前行,回应着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勇于探索拓宽成才之路

在党的十八大的全面部署和要求下,围绕民众反映突出的高考改革问题,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努力推进,从体制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异地高考方案陆续出台,被认为是教育深水区的艰难“破冰”。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实施,配套启动的电子学籍系统将在年内实现全国联网,从技术层面彻底杜绝可能与择校或高考移民挂钩的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同时还可为随迁子女跨省转学提供便利服务。

让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正是一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亮点。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任务。2013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不断涌现:在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已经公布;在浙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继续扩展;在江苏,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轮廓初显……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望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通路。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需要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2013年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为了实现这个20年未能实现的目标,国家和地方以一系列创新之举确保老百姓的“读书钱”花得起、用得好。教育部还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监管,强化公开,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行绩效评价和奖补机制,让国家财政投入的每分钱都能用于教育、服务人民。

制度保障打造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有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安心教书是首要之选。今年初,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一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长效机制,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安心从教。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60多万名,他们工作在53万所学校,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2.7亿名在校生的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很难有实效。在新形势下,教师资格学历标准偏低、教师资格认定缺乏严格把关机制等问题,也造成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师德建设出现滑坡等问题。

对此,教育部先后制定《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师德评价正在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同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已在河北、上海、浙江、湖北、广西、海南、山西、安徽、山东、贵州等10省(区、市)开展,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加强对教师师德表现、培训学时和工作业绩的考核。

多措并举寻求均衡发展

2013年9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项目配备的设备陆续安装调试到位,配套优质数字资源正式开播,全国近50%的教学点已利用项目配备的设备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正式开始开课。

这一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专门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启动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是党和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职责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基本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设定的改革攻坚目标。

各地通过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正在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边远和农村地区。通过集团办学、定期流动等办法,一批优质学校带活了一批弱校。

根据教育部与全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各地均已制定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与时间表,设立了相应的教育督导机制以及一票否决等行政问责制度。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