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新闻

切实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

时间:2013-05-07 07:43:22 来源: 作者:

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质量备受社会关注。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较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普遍已达到95%以上。但是就业质量还不是很理想,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低,专业相关度只有63%;就业起薪低,主要是低水平就业,平均月收入为2749元;而转岗率较高,半年内离职率达到42%。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 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技能人才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认识还有较大偏差,技术工人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存在。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工作环境相对较 差,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近些年全国各地出现的“考公务员”热,就是基于这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中学生报考大学时往往优先选择本科院校,导 致职业院校的生源先天不足,进而影响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国各类行业尚未建立健全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在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上 存在体系结构上的缺陷,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技能岗位缺乏规范的薪酬层级的引导,高职毕业生在职业成长上缺乏外在的激励和内在的动力。

专业设置没有适应社会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 还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高等专科学校、成人教育学院和部分重点中专转变而来,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如许多学校都开设 了计算机应用、会计、文秘、营销等服务类专业,这些专业设置成本低、易于教学、见效快,但培养目标缺乏时代性、高端性和区域性,虽然毕业生就业比较容易, 但待遇一般都不是很高。相反,由于专业建设涉及教师、课程、实训基地等诸多条件,一些对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不敢轻易开设,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因而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和高端就业领域鲜见高职毕业生的身影。

人才培养没有体现高职优势。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技能、新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许多企业都抱怨招不到合适 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资料显示,2010年,高技能人才约2768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5%左右。当前,我国技能岗位存在一个 不容回避的就业现实,就是许多高职生与中职生一起应聘相同的工作岗位,但在就业竞争中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不能胜任更高要求的技能性岗位工作。究其原因主要 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片面追求技能化教学,教学要素中缺乏技能与知识、技术以及素质的有机融合,难以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高等性。这直接导致学 生综合素质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就业后对企业管理不适应、对企业文化不认可,容易转岗、跳槽,不能安心工作,影响职业发展。

就业服 务没有满足学生需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学生择业需求,影响学生高质量就业。一是就业信息不对称。虽然有中国就业网等各 级人力资源网站和各类技能人才招聘会等,但这些平台上的信息总体还是很零碎的,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行业分类的岗位需求信息,信息交互困难,企业需求和学生 实际需要不能有效对接。二是就业指导不专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大多还停留在面上,缺乏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和持续性服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具有 丰富职场经验的师资,效果也不理想。三是就业服务不到位。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水平不高、时间有限,主要是在毕业前提供一 些常规性的服务,缺乏全程化、系统性的贯穿大学生活的就业服务体系。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完善技能人才就业机制。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对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逐步完善协同促进技能人才就业的社会机制。如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 兴计划,把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表彰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典 型人物和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着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 福利待遇,设定不同层次高技能人才的最低工资待遇,而且其标准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制定适用于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 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完善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保障。

注重专业布局优化和升级。国家层面围绕十大振兴 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引导和推动布局物联网、光电、艺术设计等新专业,通过继续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 目、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计划等,进行重点支持建设,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需求;对部分高技能紧缺但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可以集中在某个或少部分 高职院校开设,面向全国招生或定向委托培养。各省(区)根据区域内各地市支柱产业和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开展省级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统筹布局,重点支持 相关高职院校做大做强有特色的专业。高职院校则要积极寻求行业的指导,主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加快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舍得放弃一些与其他学校重复又无 优势的专业,逐步缓解结构性矛盾,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拓展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空间。

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规 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单招单考、自主招生和校企联合招生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适合专业学习以及 岗位素质要求。动态调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把握企业岗位和技能结构变化,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职后发展通道系统架构课程层 级,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不同学制的专业办学实践,如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行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可以适当延长培养周期;对于专业技能熟练程度要 求和企业岗位对接度较高的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分阶段培养、新型订单培养,灵活安排学校、企业两个场所的理论教学和岗位实践。通过有机融合文化教育、技能 培训和社团活动,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政府各级人力资源部门应不定 期组织行业性的就业调查,建立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构建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发布行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毕业生供给信息、就业咨询服务、职业交流会等资讯。高职院校应该像看待专业建设、技能实训一样,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不能仅仅满足于就业率, 更要注重学生的就业质量,要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性的就业指导;分类建立与不同类型 行业、企业的互动交流平台,积极创新就业服务模式,拓展高端就业的毕业生输送管道,有效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闭

Baidu
map